訂閱
糾錯
加入自媒體

蘋果造車傳合作伙伴“緋聞”,是富士康把握先機還是現(xiàn)代汽車后來居上?

2021-01-12 11:00
智車科技IV
關注

本文來源:智車科技

/ 導讀 /

蘋果造車,一直是一個能夠牽動無數人最敏感神經的事。無論是豐田、大眾這樣的傳統(tǒng)車企,還是特斯拉、蔚來這樣的新勢力造車企業(yè),蘋果都被視為最大的競爭對手。在當前同質化嚴重的汽車市場,特斯拉憑借特立獨行吸引了無數目光;而蘋果之前更是憑借喬布斯的設計,一舉掀翻了諾基亞、愛立信、摩托羅拉這些曾經霸占手機行業(yè)的巨頭,我們對其能夠在汽車行業(yè)復制之前的輝煌同樣充滿期待。

老實說,蘋果更多的還是擅長軟件,無論是車聯(lián)網相關還是無人駕駛相關,蘋果都有很深厚的積累。但是如果涉足整車設計和制造領域,就不是蘋果的強項。如今蘋果造車和兩個企業(yè)聯(lián)系在了一起,其實也是一個明智之舉,富士康和現(xiàn)代汽車都在一定程度上,符合蘋果挑選代工伙伴的標準。

富士康能否把握先機?

作為蘋果全球最大的代工商,富士康和蘋果的交情非同一般。而富士康最近幾年在電動車領域也是布局連連:與菲亞特合作之后,富士康還和臺灣本土的裕隆合作,推出MIH模塊化純電動平臺,而其在2024年將量產的固態(tài)電池,正好可以彌補蘋果欠缺的兩環(huán)。此外,富士康還投資了寧德時代10億元,相比于股權投資賺的盆滿缽滿,富士康應該更看重未來和寧德時代在電池方面的合作,將電動車最核心的關鍵技術---動力電池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

而最近,富士康更是和拜騰合作,通過向拜騰投資2億美金,為其量產M-Byte掃除最后的障礙。至于拜騰能否順利量產并幫助富士康收回這2億美元的投資,應該不是富士康最大的訴求。通過這筆投資,富士康為自己找到了一個整車制造的實體,而相關的投資落實到后期的股權上,可以幫助富士康能夠對拜騰管理層產生更大的影響來幫助蘋果來進行代工。畢竟曾經流傳,一汽曾希望借用拜騰在南京的工廠為紅旗電動車來代工,這家工廠的總裝能力并不弱。

現(xiàn)代汽車能否后來居上?

據韓國媒體報道,蘋果正與現(xiàn)代汽車集團洽談自動駕駛電動車的合作,可能涉及Apple Car的制造和電池研發(fā),蘋果的目標是在2027年推出Apple Car。這等于把蘋果和韓國現(xiàn)代又聯(lián)系在了一起。作為一家跨國車企巨頭,在新四化時代,韓國現(xiàn)代自己擁有雄心勃勃的計劃。在新能源領域,其也擁有從混合動力、插電式混合動力、純電動到燃料電池的比較完整的新能源技術路線。但是現(xiàn)代汽車也面臨品牌溢價不如歐美傳統(tǒng)車企和日系車企的現(xiàn)實,當前在國內市場,現(xiàn)代和起亞銷量不振就是一個最好的說明。如果可以為蘋果代工,不僅可以提升自己的產能利用率,同時更能夠增加自己的品牌溢價,是一個一箭雙雕的事情。

蘋果造車,代工還是自建?

從蘋果角度出發(fā),尋找一個代工企業(yè),一方面能夠省去一大筆整車從平臺設計到工廠建造的費用,也不用費不少心思去建供應鏈,能否大大加速蘋果整車上市的步伐;另外一方面,蘋果也能夠將更多精力和資源聚焦在智能網聯(lián)核心技術上。特斯拉剛剛投產時所遇到的一系列問題,并險些因為這些問題導致破產的經歷,值得蘋果重視。

其實從和蘋果造車傳出緋聞的兩家公司看,無論是臺灣的富士康還是韓國的現(xiàn)代,在政治層面都是高度依賴于美國。和富士康合作,最大的有點在于富士康便于蘋果很好地對其進行控制,短期來看,富士康并沒有自己進入整車制造領域,和蘋果競爭的可能性;但富士康的缺陷同樣也很明顯,就是缺乏整車制造領域的經驗。蘋果和其合作,同樣會面臨特斯拉剛剛開始遇到的問題,無論是產能爬坡還是后期質量控制,富士康同樣是在摸著石頭過河。即便可以借用裕隆或者拜騰的工廠或者體系能力,兩家整體實力不強的公司,能否滿足蘋果的要求,還需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至于蘋果能否看得上富士康的整車平臺和固態(tài)電池,這也對富士康的整體工程研發(fā)能力是一個不小的考驗。

和韓國現(xiàn)代合作,其較強的整車全產業(yè)鏈的體系能力,對于蘋果來說,即是優(yōu)勢也是劣勢。韓國現(xiàn)代比較成熟的整車工程研發(fā)能力,能夠讓蘋果不用在這個領域操心太大,專注在主業(yè)上;但韓國現(xiàn)代本身也和安波福成立了合資公司,推進L4級別的無人駕駛。而安波福和韓國現(xiàn)代本身,也同時在研發(fā)L2級駕駛輔助功能。蘋果和其合作,即使韓國現(xiàn)代遵守合同不去借鑒,也可以在第一時間了解apple car的所有核心機密以及相關技術指標,為未來現(xiàn)代自己推出高端車型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早晚會和蘋果汽車進行抗衡。

現(xiàn)在各方都對Apple Car抱有很大的期待,而綜合各種信息渠道看,蘋果這次造車應該也是板上釘釘的事情。特斯拉的成功,讓蘋果找到了一個能夠更上一層樓的方法。但蘋果的成敗,并不取決于其新車什么時候能夠上市,而是其新車能在智能網聯(lián)方面帶給全球消費者多大的驚喜。目前所做的工作都只是前期的準備工作,一切就待蘋果這幾年逐步為我們揭開這款新車的面紗。

放眼國內,和蘋果最具可比性的其實是華為。華為這幾年不造車的說法,和其未來造車并不矛盾。華為可以自己不造車,但是可以找其他整車企業(yè)代工。但華為和蘋果一樣,最近幾年的工作重心肯定是放在車聯(lián)網以及無人駕駛技術突破上。沒有這些技術的突破,無論新車的外觀多炫酷,都難以得到市場的認同。也許不久的將來,我們能夠看到華為和蘋果在電動車市場上再度一較高下。

聲明: 本文由入駐維科號的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場。如有侵權或其他問題,請聯(lián)系舉報。

發(fā)表評論

0條評論,0人參與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您提交的評論過于頻繁,請輸入驗證碼繼續(xù)

暫無評論

暫無評論

    文章糾錯
    x
    *文字標題:
    *糾錯內容:
    聯(lián)系郵箱:
    *驗 證 碼:

    粵公網安備 4403050200275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