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糾錯
加入自媒體

人工智能寒冬論不絕于耳,AI發(fā)展如何?

2019-04-16 10:00
來源: 億歐網

和前幾年一樣,看衰AI行業(yè)前景的言論最近又此起彼伏。難道真如該觀點支持者們所說的那樣,”投資額減少、關注度下滑,AI寒冬將至?”

過去幾年來,經過沒日沒夜的加班,我從一位AI菜鳥變成了一位AI老鳥。我從技術、運營同事們接手過來的產品需求,也逐漸由人臉識別、變?yōu)橹悄芸头、智能質檢、證件識別等細分需求。應用場景越來越垂直,應用范圍越來越廣泛。

AI 寒冬論,可以一邊歇歇了。

回到正題,作為AI項目組的一位產品經理,我們就不重點討論AI 到底有沒有進入寒冬的問題,今天主要和大家分享一下在 AI 公司做產品經理的一些心得體會。

從互聯(lián)網產品經理轉型為AI產品經理,在這一過程我經歷了從app的手機端交互設計,到讓機器多模式與人交流的設計;2C到2B再到同時兼顧B端C端的轉變;產品整理需求文檔就能過需求,排開發(fā),到學會去考慮技術邊界/環(huán)境影響等因素,才能著手設計需求的轉變……一路走來痛并快樂著。

結合幾年AI項目實踐經驗,談談AI產品經理在具體工作中如何考慮產品設計,給大家分享6點心得。

體驗層上包括:

技術邊界VS業(yè)務目標;應用場景;教育成本;B端C端兼顧另外還有需要在設計架構是考慮的⑤設計兜底方案、⑥引擎接入的靈活性。

一、技術邊界VS業(yè)務目標

在一定的階段,當技術無法以預期的方式滿足產品需求時,AI產品經理要做的事情就是在了解技術邊界的前提下,提供最適合的產品解決方案以達到業(yè)務目標。

“準確回答用戶咨詢的問題”是智能客服產品的核心訴求,如何更準確的為用戶提供解決方案呢?自然語言處理(NLP)技術并不能保證百分百精準理解客戶的意圖,AI產品經理需要考慮在這樣的前提下,怎樣設計智能客服產品。

“推薦答案”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設計方案。在無法準確判定用戶的意圖時,機器人會根據(jù)計算,在給出得分最高答案同時,將與客戶問題意圖相近的“推薦問題”根據(jù)計算分數(shù)從搞到排序展示,提供給用戶更多選擇,已達到解決用戶咨詢問題的目的。

目前的人臉識別技術也無法保證100%過濾各類風險,比如:視頻供給、照片攻擊,比如雙胞胎。于是設計了“異步審核”策略,在人臉比對和活體檢測有風險時,便會將采用異步審核流程,用人工檢測的方式保證通過率和準確率,保證用戶體驗,降低業(yè)務風險。

一個技術落地,AI產品經理除了需要像互聯(lián)網產品經理先確認核心需求,但更多的時間精力要用來思考就AI技術的情況,如何使用優(yōu)秀的可執(zhí)行的產品方案來代替大量的數(shù)據(jù)和時間投入,盡快從無到有的上線初代產品研發(fā),在迭代中提升。畢竟讓模型跑起來,在實際的業(yè)務場景中看到AI帶來的價值才是產品追求的根本。

二、評估場景因素

當產品初步方案確認后,需要對影響算法正常運行的場景因素進行分析,是否充分評估各類會影響結果的場景因素,決定了產品真正落地的速度。

很多人吐槽過刷臉要求的復雜又難理解,不能戴黑框、光線不能太強、注意避開側面光、逆光會影響通過。但其實是否能為用戶提供更具指導性的告警是考驗AI產品經理能力的重要維度。符合核身條件的光線檢測、外部噪音檢測、出現(xiàn)多張人臉時提示等,都需要在研發(fā)過程中盡充分挖掘,并進行合理的告警分類,考慮是否能用技術手段解決,比如將人臉是否滿足檢測條件放到前端。

同樣,在身份證識別的場景中,金融行業(yè)這類對安全要求較高的行業(yè),在證件偽造上都屬于零容忍,證件識別除了來基本字段的準確率,誤檢率、召回率等關鍵數(shù)據(jù),還需要考慮怎么對遮擋、缺角、過期等情況導致的偽造證件進行識別。足夠豐富多樣且精準的告警碼,才能滿足產品需求,為后續(xù)商業(yè)化提供技術亮點的支持。

由于目前硬件和算法的種種限制,為了盡量提升用戶體驗,AI產品經理需要挖掘外部環(huán)境可能導致的失敗原因,反推算法同事給出更多維度更細顆粒的錯誤反饋,以便為用戶提供清晰的操作指導,提升用戶滿意度。

三、產品使用的教育成本

AI產品對環(huán)境、用戶配合度的要求,帶來的一個新的問題:“怎樣快速直觀的教會用戶使用”,如果用戶不會用、不能用,對產品的落地和推廣會帶來負面影響。

比如:智能音箱、智能車載設備的興起,在做軟硬一體產品設計的過程中,由于對話是日常人們已經非常熟悉的場景,如何設計自然、“像和真人一樣”交談的交互,成為AI產品在設計過程中的重點及難點。

例如:用戶在初期面對智能音箱產品時可能會一臉茫然,“我在干什么?”,“我要做什么?”,這時候通過屏幕顯示的配合(有屏音箱設計)讓用戶對產品的功能有所了解,或者通過音箱主動交互告知用戶“你可以這么問我”,“我對這些技能擅長”是產品設計中細致的考量。

再比如:如果音箱一直在聽我們說話,將收錄非常多雜亂無章的信息,使得AI系統(tǒng)沒有辦法很好的理解誰在說話,說了什么,往往需要用戶每次與音箱交互時都喚醒。AI在后臺被喚醒了,用戶是怎么知道的呢?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如果有人對我們說話,往往會叫我們名字,我們往往回復“我在~”。仿照這樣的方式,我們對音箱的設計通過燈關不同顏色的反饋或者語音應答,告訴用戶音箱被喚醒了,正在等待你說話。

另外,如果每次都喚醒,會讓用戶很煩很累,在一些連續(xù)交互的過程中,可以打破每次喚醒的魔咒,使得AI音箱一直在聽用戶所說的話。那這時候怎么讓用戶在這兩種不同的模式間平緩切換,細致的對話設計就很重要。

與互聯(lián)網產品不同,AI產品經理需要廣泛涉獵不同行業(yè)不同地域的操作習慣,借鑒硬件、軟件行業(yè)的優(yōu)秀的交互,不斷總結,思考更為輕松、自然、平順的產品體驗。

1  2  下一頁>  
聲明: 本文系OFweek根據(jù)授權轉載自其它媒體或授權刊載,目的在于信息傳遞,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新聞稿件和圖片作品的內容、版權以及其它問題的,請聯(lián)系我們。

發(fā)表評論

0條評論,0人參與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您提交的評論過于頻繁,請輸入驗證碼繼續(xù)

暫無評論

暫無評論

    掃碼關注公眾號
    OFweek人工智能網
    獲取更多精彩內容
    文章糾錯
    x
    *文字標題:
    *糾錯內容:
    聯(lián)系郵箱:
    *驗 證 碼:

    粵公網安備 44030502002758號